藝術家的觸覺
安迪·沃荷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,其中一點是他的作品紀錄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精神和氣氛,那不是統計或邏輯學可以計算出來的,而是偉大的藝術作品所擁有的共同特性。1929年10月24日稱為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四,在這一天,美國金融界崩潰了,而接踵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更使美國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。失業、貧窮、罪惡和自殺就像瘟疫般蔓延,而且更散播到當時政局不穩的歐洲,間接摧促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。世事如棋,美國在戰爭中提供給戰鬥得水深火熱的歐洲各國軍用和日常用品,從而走出經濟大蕭條。二次大戰後,無論在經濟和文化上美國已正正式式取替了歐洲—這亦為美國之後的消費文化播下種子。由戰後到1960年代,美國在經濟上發展超速,單單在美國的購物中心在這段時間便由10數間激增到4000多間。沃荷擁抱消費主義,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提供歷史數據,但觀者能從中感受到美國1960年代那種不負責任的享樂主義和那股浮誇的華麗。
而在這一方面,郝文的藝術可以跟沃荷的相提並論。在2009年,一份調查報告揭發了愛爾蘭的天主教教會一項滔天罪行—神職人員虐待和性侵犯兒童。天主教教會在愛爾蘭擁有龐大的勢力,近九成人民是信徒,它傳教、辦學,又開醫院、孤兒院等等,天主教在愛爾蘭可謂無孔不入、無處不在。調查報告指出,由1970到2010年代,神父、修女和其他的神職人員屢次侵犯兒童,而程度更令人咋舌,例如,一名神父侵犯了過百名兒童,而另一神父平均每兩星期便侵犯一名兒童。不過,更令人髮指的就是教會高層對這些罪行不單不加以阻止,他們還包庇下屬。
早在1960、70年代郝文已開始創作有關“受害兒童”的藝術,包括行動藝術和畫作。他並不是有甚麼“內幕消息”,如他所說:“藝術家的強項並不是邏輯和計算,藝術要用另一套感官如心靈去感受,而靈感的泉源是不能用科學方法來解釋,之後的理性詮釋跟藝術本身是無關係的。”當年這些作品使到輿論譁然,引起很大的迴響,評論口誅筆伐,而郝文更被指為心理變態。但是郝文的藝術的可貴之處並不是那“先知”的能力,而是通過他的作品觀者可以感受到一大堆亂如絲麻的歷史片斷:兒童的純真、無助、痛楚、失望和自責;成人世界的冷漠無情和視而不見
;教會對權利的迷戀、對信眾的信任的濫用……等等。這些不是戰爭或甚麼天災人禍,沒有切實的日期和地點,所牽涉的又是難以量度的心靈傷害,就像一幅無處入手的抽象畫,但這卻是歐美近代史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章。我認為,郝文的藝術把這一切都具象化了。